京津冀产业协同步入快车道 产业联动效果初显

2017-12-28 10:34:39来源: 工人日报 作者:

  近日,京津冀三地共同研究制定的《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》印发实施,初步明确了“2+4+46”平台方案,即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个集中承载地,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及46个专业化、特色化承接平台。

  该意见是京津冀三省市首次联合制定的综合性、指导性文件。12月20日,京津冀三地协同办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,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伯正表示,三地将有序引导创新资源和转移产业向这些平台集中,促进产业转移精准化、产业承接集聚化、园区建设专业化。

  避免同质化竞争

  据专家分析,京津冀区域内产业结构相似、产业前后向联系小、恶性竞争等现象长期存在,原因在于三地之间的产业缺乏协同发展。如何促进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,提升该区域产业竞争力,成为京津冀地区应该关注的问题。

  在现行体制下,京津冀各区域的发展虽有国家宏观规划的指导,但由于既有利益格局的约束,区域之间的产业内在联系在很大程度上被行政体制所阻隔,这一问题在京津冀三地体现得非常明显。

  专家分析,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,不仅低水平重复建设难以避免,而且高水平重复建设也将频频出现,致使三地的比较优势难以充分发挥。

 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,三地产业转移协作日益增多。据初步统计,仅津冀两省市现有的各类开发区就达300余个,产业转移平台布局相对分散,部分还存在功能交叉重复、同质化竞争、公共服务配套不够等问题。

  产业联动效果初显

  此次意见明确京津冀三地将联合打造“2+4+46”产业转移承接平台,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个集中承载地,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、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、天津滨海新区、张承生态功能区这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及46个专业化、特色化承接平台。

  据介绍,北京城市副中心主要围绕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转移,大力发展行政办公、商务服务、文化旅游、科技创新等主导产业;河北雄安新区重点发展高端高新产业,打造创新高地和科技新城。

  在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打造中,钢铁深加工、石油化工等产业及上下游企业将向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集聚;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将打造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承载区、国家航空科技创新引领区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;发挥2022年冬奥会筹办的牵引作用,共建京张文化体育旅游带;引导北京金融服务平台、数据中心机构以及科技企业、高端人才等创新资源向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集聚。

  目前,京津冀三地产业联动效果初显。曹妃甸示范区累计签约北京项目129个,首钢京唐公司二期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。张承生态功能区农业、旅游、数据中心等绿色产业加快落地,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两个数据中心投入运营。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自揭牌以来新增注册企业累计达316家,创新创业生态逐步完善。

  12月15日,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人次,标志着天津机场正式跨入繁忙机场行列,实现了天津民航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。

  近年来,天津机场作为京津冀机场群中重要骨干机场,紧抓滨海新区开发开放、京津冀协同发展、“一带一路”、雄安新区建设等重要战略机遇,增强区域枢纽作用,建设我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,努力打造成为进出北京的“空中新通道”。

  而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成立短短1年时间,中关村的创新动力和滨海新区优质的配套服务“手拉手”效应初显,逐渐形成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、大数据等特色领域,企业注册资本金达49亿元。

  打造区域生态产业链

  目前,在产业链的延伸方面,北京天津河北区域显示双向延伸产业链现象,北京企业将制造环节迁移至河北天津,天津和河北省企业将一部分研发和营销职能迁址北京。但就产业配套措施方面,京津冀区域产业链配套薄弱,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。

  有专家分析,在协同发展过程中,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环境的变化,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。污染严重成为河北省经济发展的矛盾点,需要创新机制,将京津的优质创新资源引入河北,打造区域生态产业链,实现低碳减排和经济利益双丰收。

  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中,并没有一接了之,而是以生态约束倒逼产业转移升级,以产业转移升级促进生态改善,坚守绿色发展的底线。

  首钢京唐利用其自主创新的“全三脱”炼钢工艺,打造出国内第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洁净钢生产平台。北京现代将首个京外落户地放在沧州,并将实现废气、废水、废弃物的绿色排放与回收利用,打造集绿色、品质和智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汽车制造工厂。目前,河北省正加快推进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,希望通过先行先试,破解京津冀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深层次矛盾。

  有专家建议,在打造京津冀生态产业链过程中,要促进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。京津冀科技资源丰富,尤其是北京拥有全国1/4的国家级重点高校、1/3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、1/2的院士,创新潜力巨大。而天津、河北地区的科技资源相比较北京而言明显缺乏。协同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在于协同创新驱动,而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。

责任编辑:石慧